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名‧聲》試讀心得。



作者:丹尼爾‧凱曼(Daniel Kehlmann)
出版社:商周出版
此為試讀活動之心得,感謝出版社給予本次機會。






開始寫心得之前先離題一下,其實我剛看到這LOGO的時候我以為這本書會是股海浮沉軼聞錄:一個股市名嘴因為一個無聊的理由(可能是一通色情電話)而被威脅說他一定得在理財節目中宣揚某公司的股票會漲要大家快去投資之類(其實那個公司是黑道經營的企業),若膽敢不從他們就把他的名嘴地位其實是因為耍了很賤的手段才得來的往事給抖出來,從此之後名嘴過著膽戰心驚的生活.......
欸?結果完全不是嘛。(你到底在想什麼鬼東西?)(可是那個圖案真的很像啊!我看我自己來去寫一本好了orz)

好了認真點吧。
一開始拿到試讀本的時候還想:「欸?這真的有全文嗎?也太薄了吧。」我沒看過西洋文學的份量居然跟《潛水鐘與蝴蝶》差不多(我看到的西洋文學幾乎都是磚塊書)所以我翻開的時候其實沒有抱太大期待,因為我對西洋文學先入為主的觀念就是用一大堆對話堆起來的FU,如果這麼薄那麼故事情節一定東漏西跳不清不楚,除非奇蹟發生吧。

──結果奇蹟真的發生了,原來大宇宙你也是會接我的訂單的嘛。

故事一開始說一個鐵齒的頑固終於在大家的抱怨之下辦了支手機,然後開始接到一堆要找一個叫拉夫的人(是個名演員)的電話,然後他基於某種微妙的心態開始代替他亂答,然後漸漸被影響......
這部分我蠻心有戚戚焉,因為我家有兩支電話,比較新辦的那隻連續好幾年都會亂響,接起來通通都是要找同一個人,他們不知道他已經換電話了,老實說我接的很煩,每次都是:
「請問xxx在嗎?」
「不好意思你打錯囉。」
「喔好抱歉。」
(隔兩秒電話再度響起)
「請問XXX在嗎?」(同一個人)
「呃,我剛剛就跟你說過你打錯了.....」
「啊?噢.......(尷尬掛掉)」
換電話也沒通知大家,他們家該不會也跑路了吧。(攤手)
我還曾經接到一位女士打電話來,很客氣的要「我媽」注意一些插花班的事項還有其他事情等等,因為我媽也有學過插花所以我雖然覺得有點怪怪的(怎麼會打那支電話?)但還是乖乖應聲直到她也發現不對勁才知道原來他從頭到尾都打錯,不過他也完全沒報上自己姓啥名誰只說「我是阿姨」誰知道你打哪來啊(皿)
不過雖然我家電話被亂過這麼多次,我還是沒有想過要像故事中那樣胡亂答話(可能畢竟還是家用電話吧),下次應該要來試試看。(快住手)

但雖然這篇的主角被弄得心神不寧,我覺得最最諷刺的還是最後同事問他的那句:「但是,誰會打電話給你啊?」

第一章到這裡突然剎車,故事完全跳痛到另外一群人身上:一個極度神經質的作家、一個非常抗拒自己的人生被寫成小說的女人、一個超想當故事主角的狂熱鄉民(我覺得這裡簡介應該修正一下,他不是「部落客」,他又沒有個人部落格)、一個想死的老女人、一個生命被取代的名演員、一個成天思考自己生存意義的超有名勵志作家、一個劈腿的男人、一個莫名其妙被「流放」在西藏的女人、還有一個故事。

因為試讀本不能雷很大(不然還買書做什麼?)所以就來說說我覺得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吧。

首先就是那句名言說的真好:「文章要像女人的迷你裙,短,但要蓋住重點。」這本書完全就懂得怎麼懸崖勒馬,而非在崖邊嫌路短他走不夠爽,還像佛朗基一樣秒速加蓋一條橋好讓他繼續走下去。(好像怪怪的?)
每一章篇幅都不太長,大概是從新埔搭捷運到龍山寺可以差不多看完一章的長度(誰懂),每一篇都給人足夠的想像空間,但卻又死都不告訴你「結局」是什麼:他會做什麼?會被怎麼樣?還有,然後咧???
還有另外一點就是每一章都能獨立成篇,但每一章裡頭出現的人物卻又會重疊,好像一幅錦織畫,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這樣。(?

另外一個寫作手法我覺得很有趣,就是作家跑去跟自己故事中的人對話、討價還價或是擺明「這是我寫的所以我怎樣搞都可以」來氣死筆下人物,雖然不是第一次看到這種手法但我覺得作者處理的很好,不過仔細深思過後也會發現那個「作家」其實也是個被虛構出來的人啊。

總覺得這本書看一看就會不自覺的被吸進去,這本書好像一個黑洞,只要一翻開就會跳不出來。那些心聲、那些處境,如果是我呢?是不是也一樣會照著情節走?還有,我到底在做什麼???


本文引用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